滑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文素材之与冰雪运动有关的人物故事 [复制链接]

1#

作文素材之与“冰雪运动”有关的人物故事

01

叶乔波:玩儿命拼下一块铜牌后,医生从她膝盖中取出8块碎骨

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

年,21岁的叶乔波滑进了国家队,她回忆说:“冰雪运动真的是多少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这一代运动员在整个衔接过程中还是比较幸福的一代。”为尽快缩小差距,国家队拿出有限资金,选派几位顶尖队员到欧洲短训,快速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年女子速滑全能世锦赛王秀丽米夺冠,中国速滑时隔27年再获世界冠军。叶乔波则于年3月在女子米项目上为中国速滑夺得了首枚世界杯金牌。

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当时叶乔波是速滑女子米的夺金热门之一。决赛开始,外道的叶乔波迅即启动,飞速向前,恰好在换道的瞬间赶上了内道选手,意外发生了,内道选手没按规则让叶乔波先换,身体碰撞影响了速度,叶乔波40.51秒完赛,落后另一组的美国人布莱尔0.18秒。由于叶乔波滑行中受到干扰,中国队提出了申诉,但美国籍主裁不置可否,叶乔波只能接受银牌的结果,但那已经是中国冰雪运动了不起的突破。

四天后,在自己并非最擅长的米决赛中,叶乔波再夺一枚银牌,只比冠军布莱尔慢了0.02秒。仅仅因为0.02秒的微弱差距,叶乔波和冠军失之交臂,她痛苦不已,“那一瞬间我就发誓,我一定要死拼到底,一定要参加下一届的冬奥会!”冬奥结束后一周,叶乔波战胜了布莱尔,成为首位获得速滑短距离世锦赛全能冠军的中国选手。

“玩儿命也要拼一下”

实现冬奥奖牌突破之后,叶乔波又在至93赛季席卷了世界杯系列赛女子米全部八金,成为荣膺世界杯总冠军“金冰刀”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但伤病也悄然袭来,年夏天叶乔波做了膝部手术,恢复不错,但在冬奥会前的高强度备战当中,伤病再次出现,叶乔波髌骨半脱位。

走上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赛场前,医生用绷带紧紧绑住她的膝部,尽量让髌骨复位,带伤上场的叶乔波在强项米上名列第13。几天后的米,叶乔波知道那是她最后一场冬奥比赛了,叶乔波说:“玩儿命也要拼一下”。回忆当时比赛的场景,叶乔波说:“我记得在最后30米的时候,就一瘸一拐,左腿就是支撑一下,根本没有能力拼劲全力去蹬冰,我就想一定要克制住自己,千万不要摔,支撑滑过去都行。”最终,叶乔波拖着伤腿,奋力滑向终点,硬是拼来了一枚铜牌。比赛结束后,叶乔波做了手术,从膝盖中取出了八块碎骨,医生也无法相信这种情况竟然还能拼出奥运奖牌。

叶乔波的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和强大意志,被人们称为“乔波精神”。叶乔波退役后,不断有后来者继续冲击。年在索契,张虹在女子米项目上实现了中国速滑冬奥会金牌的突破,作为解说嘉宾的叶乔波在现场见证了那一金色时刻。

02

单兆鉴:“中国滑雪之父”,吃过苦断过骨,83岁仍未“退役”

“人类滑雪的太阳,首先从阿勒泰升起!”第26届国际滑雪历史协会颁奖盛典上,来自中国的单兆鉴,成为第一个站上领奖台的亚洲人,获得了世界滑雪历史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

这位80多岁的老人为何能获此殊荣?他又是如何让中国的滑雪历史文化走向国际舞台,赢得世界的认可与尊重的呢?

单兆鉴,我国第一代滑雪运动员,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同时也是北京冬奥会重要赛场——崇礼滑雪场选址、设计以及论证工作的重要专家之一,人生的每一步他几乎都踩在中国冰雪运动的时代前列。

时间回到年,那时的单兆鉴还是一个懵懂少年,通化市决定成立滑雪队,从未滑过雪的单兆鉴报名响应。没想到,这个偶然的决定,彻底改写了他的命运。

在一处四面透风,屋顶漏雨的破草房旁,单兆鉴与他的队友们开始了滑雪训练。教他们滑雪的是一名俄语老师,原因很简单,当时仅有的关于滑雪的教材是俄语的。于是,那名俄语老师一边翻译教材,一边教单兆鉴他们滑雪。更有趣的是,这名俄语老师纯粹是纸上谈兵,自己都不会滑雪。不过,单兆鉴仍是非常知足,“虽然深层次的道理讲不出来,但起码知道了滑雪的简单术语,照着那个图,可以规范自己的动作。”

“那时中国的滑雪运动水平还很落后,所用的器材也很简陋。”单兆鉴回忆当初学习滑雪的时光,感慨万千。当时的滑雪场根本没有任何管理,没有任何机械化设施,场地里的雪是运动员们从树林里一筐一筐背出来的,而要想让场地平整,也只能靠运动员用自己的雪板踩出来。他们用的雪具,一半是日本投降后撤退时遗弃的,另一半是他们自己用木头做的。至于他们的训练服,更是简单,一身普通的棉绒衣,里面套一件领子稍高的衬衣和一条秋裤。由于没有缆车,运动员每次需要徒步登山,一走就是1个多小时,从上面滑下来却只有几分钟,一上午最多只能训练3次。

年,经过三年的刻苦训练,年仅19岁的单兆鉴在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滑雪大赛中,一举拿下三块冠军奖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滑雪全国冠军。“如果不是当时每个人限定最多参加三项,我可能得到的牌子还能多一点。”单兆鉴笑着说,“那时走路都横着走,第一次感觉我自己很伟大,也因此使我对滑雪留恋不舍,信心满满。”

年,第一届全国冬运会,单兆鉴再夺越野滑雪项目的两项金牌,然而,随着金牌越来越多,单兆鉴内心的遗憾却越来越强烈。因为世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举办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冬奥赛场上,始终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单兆鉴在国内滑得再好,也始终没有机会走上国际比赛的舞台。

直到年,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中国滑雪运动员才有机会走出国门,进军冬奥赛场。此时的单兆鉴已经是中国滑雪队的领队,他的当务之急,是要为中国滑雪找到一个突破点。

“中国的滑雪,如果没有一个项目能摘到奖牌的话,我们在那边就没地位,也必然不会被重视。”单兆鉴站在雪场上,默默地唱起了“国歌”,“中国的滑雪到了最重要的时刻……”

经过多方尝试,单兆鉴最终选定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作为攻坚方向,原因是该项目立项较晚,而且与之相似的“体操”、“跳水”等项目,中国运动员已经保持多年领先,可以彼此借鉴学习。年,中国正式开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训练,年,该项目在第17届冬奥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上,作为中国自由滑雪队的领队,单兆鉴已经60岁了。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成功便成仁,我豁出去了!拼了!”三名中国队员郭丹丹、徐囡囡和季晓鸥进入最后的决赛,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伤,如此关键的时刻,她们没有退路,每一次起跳,都像一次冲锋。郭丹丹和季晓鸥先后倒下,最后一名选手徐囡囡成为中国队最后的希望。起跳,转体,落地,徐囡囡顶住压力,顺利完成全套动作,成功摘得那一届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的银牌,实现了中国代表队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

03

武大靖:要赢就得赢得干干净净

年2月22日晚,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米决赛即将开始。站在第一跑道的是中国选手名叫武大靖,全场观众都在屏住呼吸,等待着发令枪声音响起。

这是平昌冬奥会第13个比赛日,此前中国军团已经获得5枚银牌和2枚铜牌,但一直没有金牌入账。作为下届冬奥会的东道主,中国代表团急需一枚金牌来缓解开赛以来的压力。但随着冬奥会闭幕时间的临近,中国军团的夺金希望越来越少,有形和无形的压力都转移到了武大靖的身上。

在此之前,压抑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中国短道速滑队,本次冬奥会,中国队已经遭遇9次争议判罚,位列所有参赛国第一位。几乎每一个冲金点,每一个有实力冲击奖牌的中国选手都有被罚下场的经历,其中包括武大靖参加的米和米比赛。“很不可思议,没想到在韩国会这样”,当时的武大靖说出了所有选手的心里话,无奈,几近绝望。

回想年索契冬奥会,同样是短道速滑米决赛,19岁的武大靖在一路领滑的情况下,在最后时刻被对手超越,遗憾摘银。走出赛场后,武大靖发誓,一定要在平昌把错失的冠军拿回来。

然而,真正到了平昌冬奥会赛场,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遂。

2月22日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预赛中,武大靖一路领滑,打破奥运纪录,四分之一决赛中,他再次领滑,打破世界纪录,但到了半决赛,意外突然到来。

比赛中,对手的冰刀突然断裂,裁判暂停比赛,而此时,武大靖已经滑了两圈半,体力消耗早已过半,而落在后面的对手,显然状态要好很多。他说,“裁判突然叫停比赛,我觉得很冤枉。从来没经历过这种事情。”中国代表队没有时间去抗议,只能服从。主教练赶紧把棉袄递给武大靖,让他保持身体温度。累归累,武大靖在对手面前依然保持平常状态,笔直站立。他说,“千万不能让对手看出来你累了,那样他们就不怕你了。”好在有惊无险,半决赛的武大靖依旧一路领先,进入决赛。

让我们把视线再次落回决赛现场。枪声响起,比赛开始。武大靖率先抢下第一的位置,并且越滑越快,一圈,两圈……武大靖一直领先,身后两名韩国选手被死死压在后面,始终未能超越。那时的武大靖已经完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那时候什么都不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滑下来,只有拼了。”最终,武大靖第一个滑过终点,39秒,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他留给对手的是一个无法企及的背影,留给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是一个新的希望,用现场解说员的话来说:“这次赢得干干净净!”

这是中国代表团在平昌冬奥会上获得的第一枚,也是唯一一枚金牌,同时,也是中国男运动员在冬奥会短道速滑赛场苦等30年的第一枚金牌。比赛结束,武大靖第一时间滑到主教练身前,师徒二人深情相拥。“我当时只听到她说我是好样的,别的什么都听不到。”虽然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但多年后,武大靖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那是一种肯定,是在长时间压抑后最解气的一种鼓励。

武大靖,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的一个普通家庭,刚刚接触滑冰时,父亲觉得太苦,坚决反对,但武大靖态度坚定,最终加入佳木斯业余短道速滑队。每天早上还不到4点,他就起床带好冰刀,坐着妈妈的自行车前去训练,“那时候起床都不用闹表,就是自己内心有一股劲儿,要是一般小孩他不喜欢这个东西,他绝对不会早上4点起床去训练的。”

早上4点的东北非常冷,尤其是室外冰场,零下十几度都挡不住,武大靖他们每天上冰10分钟脚已经冻麻了,很多家长不忍心看孩子们一直这么冻着,于是齐心协力在冰场旁边盖了一个小棚子,在里面生火,给孩子们取暖,每训练10多分钟就下来,把脚暖了再上,日复一日。武大靖的母亲同样每天都在旁边等着儿子,训练完后,接上他回去继续上学,“那段时间还挺苦的,而且每次赶上下雪的时候,所有孩子的爸爸妈妈都要去把冰场里的雪扫掉,然后再浇冰,类似的活儿都是他们来做,都不容易。”

在室外冰场训练了两年多后,武大靖有了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机会,当时江苏省短道速滑队去佳木斯招人,江苏有室内滑冰场,不用在室外冰场挨冻,各方面条件也会更好,于是,武大靖和妈妈商量决定前往。那时的武大靖12岁,本该是最恋家的时候,父母当面征求他的意见,说一年不能回家,所有东西都需要自己来处理,真的想好了吗?武大靖却坚定地说:“想好了,我要去。”

拿着母亲给他买的一张卧铺票,武大靖自己坐上了火车。“火车开的时候,我妈就一直追火车,回想那一瞬间,我能肯定她的心都快要哭化了,但是当时的我却没太多的感觉。”

现实并没有武大靖想象的那样美好,职业运动是残酷的,每天超强度的训练以及想家的痛苦,让他天天晚上躲在被窝里哭,也就是在那段时期,武大靖运动生涯中第一次受伤。好几个人在训练中同时摔倒在一起,冰刀就在他眼前晃,而当时武大靖第一反应居然是要起来继续滑,可就在他试图起身时,感觉腿很软,使不上劲,低头一看,原来已经流血了。教练赶紧跑来让他躺下,最终在他身上留下了两处伤口。

受伤的武大靖并没打算告诉家人,但教练通知了他家人,武大靖的父母当天晚上就过去了。当时父母征求他的意见说:“你想好了,虽然你小,但是你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你可以去为你自己喜欢的事做出选择,但你也要对自己喜欢的事负责。”父亲临走的时候跟他说,“你要坚持不住,就早点回来,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当时武大靖非常感动。

年,因江苏省队解散,武大靖成为吉林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运动员。年年底武大靖凭借在全国联赛上的表现,被国家短道速滑队教练李琰破格收录进入国家队,不过当时他不是以运动员的身份进入国家队的,他的身份是陪练,女队陪练。那时的武大靖每天都遭受着心理上的打击,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长距离训练时,他次次都被周洋轻松击败,短距离训练时,又次次被范可新击败。“我一个男孩天天让女孩过,得承受多大打击?”最令武大靖头疼的是,周洋每次超越他的时候,都要跟他对视一下,那种眼神让武大靖想要“揍”人的心都有了。

因为短道速滑国家队是轮换制的,水平不行就要下去,所以武大靖每天都背负着巨大压力,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总觉得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换下去,一旦被淘汰,就只能离开国家队,去地方队。进入国家队不容易,出去后再想来就更加困难了,几近崩溃的武大靖至今都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感觉人家一天都是24小时,而我是48个小时。”

武大靖的转机出现在年,这一年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力队员连续在国外打比赛,在不用当陪练的日子里,武大靖留守北京,和助理教练一起打磨自己的技术之后,武大靖在队内的成绩排名逐步提高,并开始出现在国际赛场。到赛季武大靖已经成为国际滑冰界公认的“冲刺之王”。

平昌冬奥会男子米夺冠之后,武大靖又和队友们一起夺得男子0米接力银牌,这也是中国男子接力队在冬奥会赛场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在2月25号进行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武大靖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拿到冠军,破掉纪录,此时的武大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跟助理教练说:“你要是发现我拿到冠军后,好像跟别人不太一样了,心态发生变化,你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对于武大靖而言,他一直认为过多的荣誉一定会造成自己的膨胀,虽然自己可能感觉不到,但是在外面人眼里一定会很明显,所谓“名利”对一个年轻的运动员而言,有很大的诱惑力,他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一定要把控得住。

武大靖在领奖的时候,手指一直指向自己胸口的五星红旗,他说那个动作是意味着对年北京冬奥会的一种宣誓,也是想给全世界的媒体朋友们展示中国国旗的一个特写,一个最大的特写。

05

“冰上蝴蝶”陈露:花滑路上孤独的开拓者

年,长野冬奥会赛场,短节目排名第四的陈露似乎在即将到来的奖牌争夺中不占任何优势。但她依旧从容,深呼吸后,滑入赛场。在这次自由滑中,她选取了《梁祝》作为伴奏。音乐响起,陈露用她的技艺和真情做出了完美的演绎,节目尾声将原本计划的三周跳又增加了一个三周跳,整套动作结束时,陈露跪地掩面的一幕感动了全世界。

随着《梁祝》起舞的动人画面至今让人难忘,也让中国音乐成为了世界花样滑冰的新潮流。凭借一枚宝贵的铜牌,陈露成为亚洲第一位蝉联冬奥会奖牌的女子单人滑选手,并从此获得了“冰上蝴蝶”的美誉。

一切源于心中那份强烈的热爱

花样滑冰是一种充满舞台表现力和艺术色彩的运动,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但国际赛场常年由欧美国家占据统治地位,直到陈露的出现。

年,陈露出生在吉林长春一个体育世家,父亲是冰球运动员,母亲是乒乓球运动员。4岁那年,她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双冰鞋,开始学习滑冰。当时的条件有限,团队只能在露天冰场训练。每年一入秋,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全体队员及家属去拔草,等到半夜时分,负责浇冰的师傅才开始洒水,冻上一层,再洒一层,如此反复,最终才能形成训练用的露天冰场。秋冬时节,外面风很大,训练中的陈露苦练技术的同时,还得根据风向做调整,逆风时使劲,顺风时还得减速,训练难度可想而知。可即便再苦再难,也无法阻止陈露对于滑冰的热爱,“第一次上冰,两个姐姐架着我走了两圈后,基本上就能自己滑了。那种自由的感觉,真的让我着迷。“

6岁那年,陈露入选了吉林省花样滑冰队业余班。当时,全市只有一个冰上运动训练场,而运动队却有20多个,排到花样滑冰时,通常已经是半夜一两点了。陈露的父亲不忍心,时常劝她多睡会儿,但陈露却毫无怨言,每天都能按时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踏上外面那个零下40度的冰场。“没别的,就是喜欢,喜欢到天天半夜起来练。”

小学二年级时,为了这份强烈的热爱,陈露和父母做了一个决定,进体校,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滑冰。那时为了省钱,陈露训练用的冰刀,是父亲每天三小时用手磨出来的,因为这样比机器打磨的耗损要慢许多。为了比同龄人滑的更好,陈露不断提升着对自己的训练要求,别人滑一圈,她就滑两圈,别人一个方向跳,她就两个方向跳,每次都要比别人多做动作,她坚信,日积月累,终有一天,她可以超越所有人,拿到那块梦寐以求的奖牌。

年,13岁的陈露参加全国花样滑冰冠军赛,独自完成五种“三周跳”,震惊了国内冰坛。同时也第一次获得了全国花样滑冰冠军,为她赢得了代表中国去世界舞台参加比赛的机会。

年,陈露第一次参加世界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就摘得铜牌。但国际裁判在肯定她高难度“三周跳”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陈露的节目是“一流的跳跃,二流的编排,三流的表演”。有些外国选手甚至给陈露起了一个绰号:“跳跃的豆子”,意思显而易见,说她只会在冰上蹦,不会在冰上舞。对于这些非议,陈露坦然接受,“这是事实,因为这项运动本身是从西方兴起,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只是一味模仿人家的一些动作,作为外来者,你想要获得裁判的认同是很难的事情。”但接受并不代表屈服,在此之后,陈露对自己的要求更进一步,一定要让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才行。

在孤独中开拓前行

在征战国际赛场的过程中,年仅十几岁的陈露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是花滑国家队女单项目唯一一位运动员。尤其是在洛杉矶训练的那段日子,“夏天还好,全世界很多孩子都去那边训练,很多著名的教练都在那里执教,可是一到冬天就没有人了,只能跟鸟作伴,感觉自己的语言功能都退化了。”到了比赛场上,别国的运动员出场,山呼海啸的支持声此起彼伏,到了陈露这里,基本没有多少人为她呐喊助威,当时年纪不大的女生感觉自己特别可怜。于是每到一个赛场,陈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中国国旗,看到国旗,自己才感觉有所依靠,心里踏实了许多。

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在《风之谷》的配乐伴奏下,陈露完成了6个“三周跳”,摘得铜牌,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奖牌零的突破。但陈露的目标不止于此,她在赛后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一边养伤,一边思考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首先我觉得一定要用我想用的音乐,自己喜欢,才能有感觉。花滑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的动作,别人手抬到90度是美的,但你可能就得抬到更高才能达到最美效果。一定要让自己找到最舒服的状态,才能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而感动观众和评委。”所以那一年,陈露鼓足勇气跟教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要留长发,要用自己喜欢的音乐。经过一番讨论,教练接受了她的想法。

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在英国举行,花样滑冰首先进行短节目比赛,然后是自由滑比赛,可就在赛前,陈露的冰鞋出了问题。有一只脚无论怎么调整和适应都不行,直到快要上场前,实在没办法,陈露只能一只脚穿新冰鞋,另一只脚找来以前穿的旧冰鞋上场比赛。在《末代皇帝》的乐曲声中,一袭红衣的陈露在冰面上飞舞。独特的编排和十足的东方韵味,让她的节目赢得了观众和裁判的心。最终,陈露力压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多位名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花样滑冰世界冠军。领奖的那一刻,陈露激动不已,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冰上蝴蝶,破茧而生

巅峰过后,伤病袭来,陈露的状态随之下滑。年的世锦赛上,陈露甚至没有完成一个“三周跳”,短节目的成绩排在第25位,无缘自由滑,也失去了直接入围第二年冬奥会的机会。此时的陈露已然跌落到了竞技生涯的最低谷,“当时都蒙了,那种对自信心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好像整个人都散了。”

之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陈露首先要去打落选赛,只有这样才能去冬奥会,那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但要强的性格使她咬牙坚持,即便被打到谷底,也仍然想着要翻身。训练中的陈露几乎要把自己逼上绝路了,她最常跟教练说的话就是“再练一场”。而教练最常说的话却是“不用再做了”。这样逼迫自己,只有一个原因,为了那个珍贵的奥运会名额,她别无选择,唯有一拼。

最终,陈露以落选赛第一名成绩出线,拿到了冬奥会入场券,有惊无险地来到日本长野。她特意为自己定制了一袭紫色战服,用了母亲最喜欢的音乐——《梁祝》。这次比赛,既是回归,也是告别,那一届冬奥会之后,22岁的陈露选择了退役。

宣布退役后,陈露的冰雪梦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冰上蝴蝶”华丽转身,从一名花滑世界冠军成功转型成为国际滑冰俱乐部的经营者,为推动中国花滑运动、花滑人才培养继续做着贡献。

年,陈露国际冰上中心落户北京,从此走上创业之路。随后,大连、天津陈露国际冰上中心也陆续开业,形成了规模体系。而除了冰雪赛事、冰上表演,陈露冰上中心还热衷于举办冰雪培训、冰雪体验等公益活动,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助力。

“因为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始终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推广冰雪运动。希望用我的经历和影响力去传播冰雪运动,能让更多青少年、更多喜欢滑冰的孩子们受益,把我在成长当中或者学习滑冰当中积累的经验和感受,分享给他们,为我们国家年冬奥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我的初心。”陈露说。

展望年北京冬奥会,陈露表示,这是自己当运动员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希望北京冬奥会能够圆满举办,对我们来说这真是非常伟大的盛事,有了这个机遇,作为从业者、作为国家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我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要更专业、更好地推广冰雪事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