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滑雪爱好者在内蒙古岱海国际滑雪场滑雪。于涛摄/光明图片
张海洋
郑小杰
造雪设备。新华社发
吴迎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研发的高精镜头,用于监测运动员运动状态。受访者供图
寒冬至,冰雪来。中国大地的冰雪场,汇集了越来越多的冰雪运动爱好者。皑皑白雪记录着人们休闲惬意的时光。这番美好,与一群工作在冰雪运动背后的人有关,他们是冰雪运动的科技工作者。
不太为人所知的他们,此时处于另一种状态:
12月9日凌晨1点,在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个办公室,80后青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副教授吴迎还在埋头工作。作为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国家队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吴迎正带领科研人员分析数据,他们要在2个小时内完成运动员世界杯比赛战况分析和训练负荷等方面的专业报告,提供给正在北欧参赛的国家队教练组。
几乎同样的时间,80后青年、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主管郑小杰终于完成新材料的对比分析,他与团队最近设计的两款冰刀,一款即将走进普通大众,一款将进入新一轮严苛的试用验证,最终提供给专业竞技队伍。
真的如此紧迫吗?“时不我待!”吴迎回答。
冰刀一毫米的设计差异关乎普通爱好者在冰上的安全和健康;体能分析报告一丁点的误差可能影响专业运动团队的参赛策略。很多冰雪运动科技工作者常年在实验室、在车间,“但可以说,我们从来都在冰雪上”,他们告诉记者:“甚至,我们似乎已经成了冰雪的一部分。”
一切努力,只为了“三亿人上冰雪”,一个美好的愿望,一声豪迈的号召。
在看不见的竞技场拼搏
吴迎的紧迫感,来自备战北京冬奥。
“大赛准备工作四年一个周期,如今是第四年,我们在冲刺。”吴迎带领的复合型科研医疗团队,深耕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成员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雪车和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两支国家队的训练负荷、营养补充和竞赛情报等方面的科研工作,都由他们负责。
“当前很多运动员在国外参赛,他们每取得一些积分,都能为北京冬奥争取更多的参赛资格。”运动员在拼,服务运动员的科研工作者也在拼。这些天,运动员身体和竞技状态的数据几乎每天都会从北欧传回国内,吴迎要第一时间完成完整的分析报告,为教练改进训练和参赛方案提供参考。
“疫情原因,我们无法跟随国家队参赛。两地有时差,我们就从晚上9点开始工作,一直忙到凌晨3点。”在家时,吴迎常常要把未满一岁的孩子哄睡,再回案头继续工作。当然,这只是他一部分工作,白天他还有学校日常的教学科研任务。
“累,但值得。”他告诉记者,相比那些更艰难的时刻,眼下的困难不算什么。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跟随雪车国家队远征的吴迎,隔离在欧洲。
不能外出,训练受限,队伍只被允许在室内训练。“这意味着我们很多户外监测设备无法使用,运动员体能的评估和恢复工作无法进行。”吴迎回忆,大家想方设法,艰难地在国外搜集可以买到的设备。
终于允许户外训练了,可科研团队不能进场。“没有机会,我们就自己创造机会。”吴迎带着团队攀登附近的高山,进行远程拍摄,再做数据分析。
德国、瑞士的雪场大多地处偏远,他们所登的山都是野山,没有人,没有路。吴迎与团队成员提前出发,蹚着积雪一点一点往山上摸索,只为找到一个视野好的高地,能更多地拍摄到运动员的状况。
“危险,但非常时期,要敢拼。”科研团队的拼劲丝毫不逊于赛场上的运动员。
吴迎还客串过厨师。“隔离在酒店,饭菜无法满足需求。”为了运动员达到营养标准,科研团变身“采购团”,每个星期“全副武装”地去大采购一次,回酒店给运动员们做饭。
“体育爱好者